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更好构筑精神、价值、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一重要论述,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些年来,“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化”“去主流化”等问题在高校思想文化建设工作中时有出现,从而导致有些青年学生存在观念淡漠、集体观念薄弱,不讲对错,不问是非的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削弱党的领导。因此,建设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及学术和话语体系成为了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而这其中,坚持精神、价值、力量的引领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共产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就在于看到了伟大精神力量对于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意义。 精神、价值、力量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同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汲取中华文化滋养将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赋予中华文化更广泛的人民性、更鲜明的时代性,能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因此,我们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要做到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要做到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的优秀文化之中。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化最新理论成果。弘扬精神、传播价值、凝聚力量,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化的最新成果是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保证党和事业后继有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坚持把精神、价值、力量贯穿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党建”“大思政”整体战略格局。通过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广大学子的精气神。只有广大教师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合格接班人。通过每一位优秀青年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必将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青春力量! |